【中华神外】2016年第一期“述评”| 张力伟教授:加强脑肿瘤的临床和转化研究
神外资讯【中华神外】专栏,每周二发布一篇精选文章,每月首个周二还将同时公布《中华神经外科杂志》最新一期目录,读者如对相关文章感兴趣,可点击链接进入神外资讯微商城,购买单期或订阅全年纸质杂志(原价18元/本,优惠价12元/本)。《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将第一时间以挂号信的形式把杂志寄给读者朋友。
今天刊登的是张力伟教授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6年第一期上发表的述评《加强脑肿瘤的临床和转化研究》,欢迎阅读。
预告:《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6年第二期已于二月底出版,下周二神外资讯将及时更新第二期目录,敬请期待!
长按二维码识别进入购买页面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或长按上方二维码识别进入购买页面
随着世界各国“脑研究计划”的陆续启动和“精准医学”时代的来临,神经外科学中有重要地位的脑肿瘤专业如何发展,是从事脑肿瘤学专业的专家学者一直在深入探讨和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全国神经外科整体水平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各地区脑肿瘤手术及综合治疗水平仍然很不均衡,全国性脑肿瘤协同研究网络目前尚未建立,一些新型诊疗技术的临床转化亟待加强。面对这些问题,中国的脑肿瘤如何做?怎样做?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刻,要改变这种状况,最迫切是在国家层面上“搭建平台,协同创新,合作共赢,以项目带动专业发展”。作为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脑肿瘤专业组组长单位,就未来脑肿瘤的临床诊治与转化医学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开发脑肿瘤预后评估体系,推动手术技术的持续改进
经过多年的呼吁和不断努力,科技部终于首次将“头部疾患的防治研究”纳入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这是脑肿瘤领域在该计划中首次立项。本课题2014年起正式启动,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作为牵头单位,联合国内多家具有一定规模的神经外科作为协作单位,主要致力于向全国的神经外科医生推广“神经功能保护”及“个体化综合治疗”的理念,旨在形成脑肿瘤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培训规范,并在此基础上由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建立脑肿瘤专业专科医师培训及准入制度;建立脑肿瘤术前神经功能损害风险评估及术后神经功能康复指导体系;形成术中实时影像技术及复杂脑肿瘤多学科治疗规范;针对脑肿瘤分子病理学特征开展个体化及综合治疗。最终希望提高我国脑肿瘤治疗水平,从而降低致死、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在未来的工作中将侧重于神经外科手术技术规范化的临床研究,拟选取临床手术技术优势明显的医疗单位组成多中心的研究网络,开展多中心的手术质量评估研究,一方面了解目前国内各层级医院手术治疗质量现状;另一方面通过科学的临床研究方法(回顾性、前瞻性研究),研究影响手术质量(肿瘤切除程度、神经功能及认知保护、治疗后生存率、生存时间等)的相关因素,针对各层级医院神经外科手术质量提高的瓶颈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显微外科和功能保护技术的改进和培训,建立相应的培训考核制度,进行手术质量跟踪评估研究,形成脑肿瘤手术质量持续性改进体系,提升脑肿瘤的手术效果,降低神经外科手术的致死率、致残率。在研究中提出基于临床表现、影像及神经功能检查等准确性较高的术前神经功能损害风险评估,以及具有广泛适用性的脑肿瘤术后神经功能评价及康复指导。重点开展术中实时影像技术如超声、术中超声辅助神经导航、术中MRI等在肿瘤切除程度、神经功能保护中的临床比对研究,提出适用于各级医院的层级化《中国脑肿瘤术中实时影像技术共识》,按医院分级适宜推广。
建设全国脑肿瘤登记平台,促进协同创新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1. 建设国家脑肿瘤登记体系,暨我国脑肿瘤临床信息、病理资料共享网络。
2. 利用覆盖人群居世界首位的脑肿瘤临床和随访资料库,获得基于真实世界的脑肿瘤预后评估体系。
3. 开展脑肿瘤关键手术器械和技术的临床疗效比对研究,明确脑肿瘤手术关键器械、技术的应用需求,建设转化医学研究平台和适宜技术示范培训基地。
拟在2016年底选取具有良好地域代表性的6家核心单位和50家网络成员单位开展脑肿瘤全病种登记及随访工作,建成国家脑肿瘤临床、病理资料共享网络。至2016年12月纳入临床和随访资料完整的脑肿瘤病例超过40000例。同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脑肿瘤登记、检索和统计分析系统和具备患者转诊跟踪等功能的管理软件。并借鉴现有的评测量表,对脑肿瘤全病种临床和随访资料进行分析,得到包括神经功能、心理状态和社会能力的脑肿瘤预后综合评估体系,完成临床量表的设计。
搭建脑肿瘤分子显像国际化研究基地,开展转化医学研究
分子显像相比于基于形态学的传统影像技术,在脑肿瘤的诊断、肿瘤内部异质性的判断、早期药物反应的识别与筛选、患者预后预测方面,均可提示更多有用的信息。新型分子显像技术与平台在与脑肿瘤的结合领域中催生了多个学术研究热点。2015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肿瘤团队与斯坦福大学分子显像平台、北京协和医院分子显像平台强强合作,在该领域频出成果,并获批了北京市脑肿瘤分子显像研究与转化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这是国内目前第一个脑肿瘤分子影像研究合作基地,今后将围绕脑肿瘤的热点领域继续开展一系列的转化医学工作。
1. 新型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示踪剂在胶质瘤中的临床实践及研究:11C Met (methionine)、18F FET(fluoroethylty rosine)是目前研究较为深入的PET/CT示踪药物。18F FETPET/CT比MRI增强序列,更能在术前准确地判断肿瘤的级别,包括一个肿瘤内部不同级别的肿瘤区域。因此,18F FETPET /CT可能比基于形态学和造影剂通过血脑屏障渗漏机制的MRI增强序列,更能体现肿瘤内部的异质性。另外,高级别胶质瘤手术、放化疗后在增强MRI上显示出对比剂聚集的区域,往往难以鉴别放射性坏死或肿瘤的复发进展。而11C MetPET/CT可以看到在MRI影像上同样是放疗后的增强区域,通过手术证实其高摄取的部分确实为肿瘤复发,而无摄取的部分无复发的肿瘤。因此,11C MetPET/CT在鉴别胶质瘤综合治疗后的肿瘤放射性坏死与肿瘤复发方面,也同样存在着优势。本团队拟将11C Met、18F FETPET/CT与MRI多个序列(包括T1加权像、T2加权像、T1增强像或DTI、fMRI等)进行融合,形成MRI PET杂交系统,可一体化地评估胶质瘤,既弥补了MRI在分子显像领域的缺憾,也弥补了PET/CT在空间分辨率方面的劣势,在指导手术及综合治疗方面提供更多重要的信息。
2. 新型的核医学示踪剂与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与转化:胶质瘤的分子靶向治疗,一直是国际脑肿瘤研究中的热点。然而,很多靶向药物的临床试验结果并不都像分子生物学实验、细胞、动物或小样本受试人群层面得到的结果喜人。目前,已初步认识的胶质瘤内部异质性是一个重要问题,胶质瘤手术后、放化疗及靶向治疗之前,残余肿瘤是否包括该分子靶点,目前尚没有系统的研究。利用分子影像技术,有望指导分子靶向治疗,选择最合适的患者亚群。
总之,目前的脑肿瘤手术技术的规范化培训、全国脑肿瘤登记网络的建设、新型诊疗手段在临床中的转化研究,都是在做“功在当今、利在后世”的基础工作,建立良好的研究平台,整合多中心的临床和科研资源,才能在今后逐步启动脑肿瘤的多中心协同临床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与国际接轨的研究工作,最终奠定我国脑肿瘤基础及临床研究的国际地位和核心影响力。
作者简介张力伟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
张力伟,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及清华大学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首都医科大学第五临床学院副院长,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副主任,脑肿瘤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常委、副会长、候任会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肿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学分会第七届委员、神经肿瘤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北京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肿瘤组组长,中国颅底外科多学科协作组组长。国家863课题专家评审委员会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选委员,教育部、卫生部科研项目评审专家,卫生部高级职称评审专家,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审稿专家,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华神经外科杂志英文版副主编,《NEUROSURGERY》杂志中文版肿瘤分册主编。
主要成就:
张力伟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颅底及脑干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个人年手术量达200余台,主要是疑难病和巨大肿瘤,治疗效果得到同行及广大患者的好评。主持创建了国内首家颅底外科多学科协作平台,提高了对颅底外科疾病认识和诊疗水平,给病人提供更优质的治疗方案。科研方面,张力伟教授多年来致力于脑干胶质瘤的临床和生物学特性的深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脑干胶质瘤中PPM1D基因的特异性突变,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Genetics》杂志。作为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副主任,积极参加国家脑研究计划,建立了中国脑肿瘤最大的临床资源样本库。先后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近30名,组织创建了国内目前规模最大条件最完善的神经外科显微培训中心“王忠诚显微外科培训中心”。先后发表论文120余篇,SCI论文50余篇,出版编译专著7 53 28908 53 15536 0 0 2738 0 0:00:10 0:00:05 0:00:05 2976。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卫生部行业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基金等多项课题。入选北京市十百千计划,十层面人才,曾获得中国医师奖和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术成就奖。
长按二维码识别进入购买页面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或长按上方二维码识别进入购买页面